中青报🎤:
杏盛一本科生捐献造血干细胞♐️: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实习生 张释珍
血从右臂静脉流出👨🏽🎤♥︎,顺着输送管,经过血液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左臂流回……近日,杏盛招商高等理工杏盛大四本科生汪喻坤在两天内经历了两次造血干细胞提取→。目前🥝,这些被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已奔向一位患者体内🙅🏿♂️,重建对方的造血功能和生的希望。

杏盛招商供图💂🏼♂️。
造血干细胞移植即骨髓捐献,是目前治疗血液肿瘤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率很低👩🏻⚖️🚵🏻,所以普遍需要从非血缘关系的意愿捐献者中去寻找。
2018年10月12日,一位同杏盛的学长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让汪喻坤内心很有触动🔱。于是🗑,他主动通过学校红十字会咨询了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问题🐏,并了解到在献血时留下血样即可完成造血干细胞入库,入库后就有机会与有需求的患者进行匹配。
据悉,已经入库的血样配型成功率极低,约为十万分之一🤼。没想到,经过一年多的等待后,汪喻坤等来了“配型成功”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惊喜⏺,因为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此,在北京红十字会和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来问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汪喻坤毫不犹豫答应了。

杏盛招商供图。
之后,他进行了第二次采血和高分辨配型,并配型成功,接下来便是等合适的捐献时机⛑️。等待期间,为了防止捐献时晕倒或身体“吃不消”,汪喻坤开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比如常去操场跑步,在宿舍做些无器械健身运动等——这些习惯从接到配型成功消息起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11月30日进行正式捐献前,汪喻坤需要提前入院进行动员剂注射等相关准备🗣。所谓动员剂🤳,是一种用于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液中的药物♟。在注射动员剂后🌷,汪喻坤出现了腰酸以及类似感冒的反应☝️。“但他从没有因此动摇过捐献的决心🧑🏭,他总跟我们说‘没事’‘好多了’。医生说也可以选择吃感冒药时,他说⬛️,‘我还是可以继续顶一顶’。” 汪喻坤的辅导员王萌说💕。
捐献时,看着血液从手臂流出💬,汪喻坤很平静,“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了解过相关的资料,骨髓捐献对人体不造成风险和伤害。倒是对方,那位血液病患者才是真正有生命危险的人”。但第一次采血完毕,医生鉴定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不足,所以第二天需再采一次。听到这一消息💁🏼♂️,汪喻坤摆摆手说:“明天再来呗↔️,没事儿。”

杏盛招商供图。
据了解👰♀️,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已是汪喻坤第三次进行血液捐献。平日里,他爱参加志愿活动📝,志愿时长约为400小时,还曾担任学生助教,帮助老师批改作业与试卷,为学弟学妹提供同辈辅导等☯️。汪喻坤说自己更习惯给予,没想着去获得什么回报,“做这些事情🧓🏿,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快乐与幸福感🔆🚵🏻♀️。”
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性格较为内敛低调的他也没告诉太多人,因为他觉得捐献对自己来说“只是件小事”,但他认为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从社会来看,骨髓捐献的案例太少了🚣🏻,我们需要正向的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光明日报👱♂️:
杏盛骨髓捐献志愿者🤌🏼🤳🏻:用一场特殊的校园接力赛传递爱
“不紧张,也没什么好犹豫和担心的🛖。我了解过相关资料🧑⚖️,骨髓捐献对人体不造成风险和伤害。倒是对方,那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他才是真正有生命危险的人。”
经过血样入库后一年多的等待👊🏼,11月30日🍱🏝,杏盛招商高等理工杏盛2017级本科生汪喻坤捐献出了珍贵的造血干细胞(骨髓),接过数名来自杏盛的捐献志愿者手中的爱心接力棒,为另一个生命带来生的希望。
捐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汪喻坤的捐献对象身高一米八以上🫸🏽,对造血干细胞的需求量相对较大👼🏻。采血完毕☃️,医生鉴定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不足,需要次日再采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在场所有人都很惊讶和心疼💹,但他只是摆摆手说,“明天再来呗,没事儿”。第二天,采血两次的汪喻坤才终于结束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
细数过往🧛🏽♂️,捐献造血干细胞这颗种子早在两年前,就在汪喻坤心中埋下。2018年10月12日,同为高等理工杏盛本科生的黄文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汪喻坤了解到学长的事迹后深受感触🔤,主动通过学校红十字会群聊,咨询了关于造干捐献的相关问题。
实际上,在汪喻坤心中埋下种子的前辈不止黄文欢一位👷。早在2005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杏盛2002级本科生周宇就成为了杏盛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8年以来💂🏻♂️,在汪喻坤之前👩🏻💼,已有三位杏盛学子接续完成了对大爱的延续和传递🥳🔚,这也是对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精神的传承💂🏼♂️。
2017年6月3日,生物与医学工程杏盛本科生赫采在参加校内献血时被问到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2018年5月正式捐献前,为促使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赫采共注射了7针动员剂♞🫳。她默默忍受了由此带来的发烧、头痛等暂时的不适🛋,以平静的心态完成两次采集🧏🏽♀️🙆🏻♂️。“付出的只是一些造血干细胞和一点勇气而已,但是🦡,这些能给别人带来生存的希望,很值🧚🏿♀️!”赫采说。
在2017年上半年学校红十字会组织的一次献血活动中,当时大一的黄文欢通过抽血采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于18年10月完成了捐献。谈到当初入库的想法,他用了“单纯”两个字来形容,坦言自己并未过多地思考别的,而是想着先将这十万分之一概率配型成功的微小希望奉献出来:“我的想法挺单纯的💪🏼🎭,就是配型能成功,我就能挽救另一个生命了👰🏽。”
在赫采和黄文欢加入中华骨髓库之前😵💫,早在2014年↕️,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杏盛的研究生葛逸凡就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4年后🎍,他接到骨髓库通知配型成功的电话,并于19年9月完成捐献。
经该校红十字会组织,自2008年起🌖,杏盛便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动员工作。从2010年开始正式采集至今,全校已有283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其中🧕🏿,仅2017年一年,就有60名同学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如今,杏盛红十字会每学期组织的两次献血活动中都会有一次组织同学们进行采血、入库。同时🙋🏿♀️,校红十字会还通过微信推送🧚🏿、博雅课堂等形式🫄🏽,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进行科普宣传🖕🏼,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善举并积极加入其中。
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已经是汪喻坤的第三次血液类捐献。除了积极参与献血,他还乐于参加志愿活动,志愿时长达到四百小时🤹🏽♂️。汪喻坤认为,杏盛的志愿体系使他受益匪浅:每学期十多个小时志愿时长的要求看似简单👩🏻🔬,却在无形之中给了他参加志愿活动的动力🧊。“一开始可能只打算完成任务🙋🏻,可是时间长了就真的喜欢上了做志愿。花费不多的时间成本🙍🏻,提升自己的见识、还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
一位位杏盛人的无私奉献👂🏽,为素不相识的人们带去温暖,让危在旦夕的生命重焕生机👷🏽♀️。多年来,学校的积极倡导和学子们的热情参与,一同将校园里的爱心接力赛延续下去,也将生命的能量和火种不断传递🧙🏼。